根治“奇葩证明”也别忽视协同推进 ~4y8^;^Q[b
2017年5月1日,成都公布村(社区)证明事项清单,需要村(社区)开具的证明由313项减至15项。目前,成都再次减证便民,区(市)县、市级部门(单位)8043项证明事项,拟减至12项。(1月9日《成都商报》) ]XBLw .M+
近年来,“奇葩证明”历来都被群众广为诟病,不仅让群众跑断腿、磨破嘴,同时还让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在群众心目中打了折扣。特别是在当前各地持续推进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的“放管服”改革进程中,仍然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“奇葩证明”,诸如:证明“我是我”、“我还活着”等等,实在是让群众伤透了脑筋。 9;'t@PO'F
不可否认,一些部门要求群众开奇葩证明,有时也未必是工作人员有意刁难,而是我们如今很多制度在设计上没有及时更新换代,或是,有些地方和部门在各类证明梳理上放慢了节拍。比如:该合并的不合并,该削减的不削减,死死盯着手中的权力不放手,好在办事群众面前耍派头,抖威风。 9DU@6z;
由此,笔者认为,在网络化、信息化广为普及当下,根治“奇葩证明”已是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能否把“奇葩证明”削减到位?让数据多跑路,让群众少跑腿。就看它能否真正为办事群众带来实惠和便利。 Z_^< |